在青少年心理咨询里,评估咨询效果可从多维度进行,且贯穿咨询全过程,以下是具体介绍:
咨询初期
建立基线数据:通过与青少年及其家长、老师沟通,观察青少年行为,运用心理测评工具,如症状自评量表(SCL - 90)、抑郁自评量表(SDS)、焦虑自评量表(SAS)等,了解青少年心理问题的严重程度、表现形式和影响因素,为后续评估效果提供参照。
设定明确目标:与青少年共同商讨并确定具体、可衡量、可实现、相关联、有时限(SMART)的咨询目标。如减少每周发脾气的次数、提高课堂专注时长、改善与父母的沟通频率等。
咨询中期
观察行为变化:留意青少年在日常生活中的行为表现,如情绪稳定性、社交互动、学习态度和习惯等。比如原本孤僻不合群的孩子开始主动与同学交流,经常逃学的学生按时到校上课。
评估情绪状态:通过与青少年交流,观察其表情、语气和肢体语言,了解其情绪变化。也可借助情绪自评量表,评估焦虑、抑郁、愤怒等负面情绪的改善情况。
检查认知改变:了解青少年对自身问题、人际关系、学习等方面的看法和态度是否发生积极转变。例如,曾经过度自我否定的学生开始认识到自己的优点和潜力。
了解人际关系:询问青少年与家人、朋友、老师的关系是否有所改善。比如和父母争吵减少,与朋友相处更加融洽,在学校与老师的互动更加积极。
咨询后期
对比基线数据:再次使用初期评估的心理测评工具,将咨询后的结果与基线数据进行对比,直观呈现心理问题症状的改善程度。
评估目标达成情况:对照咨询初期设定的目标,逐一评估是否达成。若部分目标未完全实现,分析原因并探讨后续改进方向。
收集多方反馈:与青少年的家长、老师沟通,了解他们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对青少年变化的观察和评价。同时,让青少年自我反馈在咨询过程中的感受、收获和仍存在的问题。
观察复发情况:在咨询结束后的一段时间内(如几个月),持续关注青少年的心理状态和行为表现,观察心理问题是否复发。若出现复发迹象,及时采取干预措施。
其他评估方式
心理测评量表:除初期使用的量表,还可根据咨询进展和具体问题选择其他专业量表进行评估,如自尊量表(SES)、人际信任量表(ITS)等,从不同角度评估咨询效果。
行为观察记录:咨询师可以制定详细的行为观察记录表,在咨询过程中定期记录青少年的行为表现,包括积极行为和消极行为的变化情况,为评估提供客观依据。
青少年自评与他评:让青少年对自己的心理状态、情绪、行为等方面进行自我评价,同时收集家长、老师、同学等周围人对青少年的评价,综合多方面的意见全面评估咨询效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