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儿童心理咨询里,与家长有效沟通十分关键,这有助于全面了解儿童情况、形成家校共育合力,以下是具体方法:
沟通前准备
熟悉儿童情况:提前收集儿童的基本信息,如年龄、性格、学习情况、家庭环境等,还要了解其心理问题表现、发展过程及过往治疗经历。比如知道孩子因父母离异变得沉默寡言,就可在沟通时有针对性地交流。
明确沟通目的:确定本次沟通要达成的目标,如向家长反馈咨询进展、共同制定干预计划等。清晰的目的能让沟通更有方向和效率。
沟通方式与技巧
建立信任关系:以尊重、理解和共情的态度对待家长,认真倾听他们的担忧和期望,让家长感受到被重视。比如使用温和的语气、专注的眼神交流和点头等肢体动作。
选择合适沟通方式:根据家长特点和沟通内容选择合适方式,如面对面交流能更好观察家长反应和情绪;电话沟通适合简单问题或紧急情况;线上沟通则方便分享资料和记录。运用恰当语言表达: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,避免专业术语,确保家长能理解。
表达观点时客观、准确,先肯定家长积极方面,再提出问题和建议。例如“您平时很关注孩子的情绪变化,这一点非常好。不过孩子最近在学校的社交方面似乎有些退缩,我们可以一起探讨下解决办法。”
积极倾听与反馈:给家长充分表达机会,不打断他们说话,用点头、眼神回应等方式给予反馈。听完后总结要点,确认理解无误,如“您的意思是孩子在家经常因为一点小事就发脾气,而且最近这种情况越来越频繁了,对吗?”
沟通内容重点
客观反馈儿童情况:如实向家长反馈孩子在咨询中的表现、进步和问题,提供具体事例和数据支撑。如“在这几次咨询中,孩子从一开始不太愿意说话,到现在能主动分享一些学校小事,这是一个很好的转变。但在面对冲突情境时,他还是容易激动。”解释专业建议和方法:当提出干预措施或建议时,详细解释原理、目的和预期效果,让家长明白为什么要这样做。比如建议进行家庭游戏治疗,可说明“通过游戏能让孩子在轻松氛围中释放情绪、表达内心想法,有助于改善他目前的状态。”了解家庭环境和教养方式:询问家庭氛围、亲子关系、父母教育理念和方法等,了解家庭因素对孩子心理的影响。例如“家里平时谁照顾孩子比较多?平时和孩子相处时,有没有什么特别的相处模式?”
共同制定目标和计划:与家长一起讨论并确定孩子的咨询目标,根据目标制定具体的干预计划,明确双方责任和时间节点。如“我们接下来一个月的目标是帮助孩子提高在学校的社交主动性,您可以每周和孩子进行一次角色扮演游戏,模拟社交场景。”
处理沟通中的问题
应对家长焦虑和质疑:当家长表现出焦虑或对咨询方案质疑时,先表达理解,再耐心解释原因和依据,提供科学依据和成功案例增强家长信心。比如“我理解您的担心,这个方法在其他类似案例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,我们会密切关注孩子的反应,及时调整方案。”
协调不同家长意见:如果孩子父母意见不一致,要分别倾听他们的想法,找出分歧点,引导他们从孩子利益出发,寻求共识。例如“我理解您二位对孩子教育方式有不同的看法,我们的目标都是为了孩子好,我们可以一起探讨一个折中的方案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