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儿童心理咨询中,评估咨询效果可从以下维度进行:
儿童自身表现
情绪状态:观察儿童负面情绪如焦虑、抑郁、恐惧等的频率和强度是否降低。比如原本易怒、爱哭闹的儿童,在咨询后情绪更稳定,能更好控制自己的脾气。
行为改变:查看不良行为是否减少或消失,积极行为是否增加。像有多动症的儿童,上课时小动作减少,能更专注听讲;原本孤僻不合群的儿童,开始主动与同伴交往。
认知发展:评估儿童对自己、他人和周围世界的看法是否更积极、合理。例如曾经自我否定的儿童,开始认可自己的优点和能力。
心理测评工具
标准化量表:使用专业的心理测评量表前后对比。如儿童焦虑性情绪障碍筛查表(SCARED),对比咨询前后得分变化,了解焦虑症状改善情况。
智力与能力测试:若咨询涉及提升学习能力等问题,可通过智力测验、注意力测试等,评估儿童认知能力发展。
家长与教师反馈
家长观察:家长与儿童相处时间长,能提供很多信息。如孩子在家中的情绪反应、生活习惯、亲子关系等方面的变化。
教师评价:教师能观察到儿童在学校的表现,包括学习情况、社交互动、遵守纪律等方面。比如咨询后儿童在课堂上的参与度提高,与同学冲突减少。
咨询目标达成情况
短期目标:依据咨询初期设定的短期目标评估,如帮助儿童克服特定恐惧场景。若儿童原本害怕坐电梯,在咨询后能独自乘坐电梯,说明该目标达成。
长期目标:从促进儿童心理健康发展、人格完善等长期目标考量。如经过一段时间咨询,儿童形成了更乐观、坚韧的性格。
社会功能表现
社交能力:观察儿童在与同龄人交往中的表现,如能否建立和维持友谊、合作能力等。
学校适应:了解儿童在学校的学习成绩、课堂表现、师生关系等方面的情况,判断其是否更好地适应学校生活。